一、什么是二氧化碳?
二氧化碳是一種無色、無味的氣體,由一個碳原子和兩個氧原子組成(化學式為 CO?)。它廣泛存在于地球的大氣中,主要來源于人類呼吸、燃燒過程、植物光合作用的逆過程(呼吸作用),以及工業排放等。
雖然二氧化碳本身不是有毒氣體,但高濃度的 CO? 可能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,例如引起頭暈、注意力下降、嗜睡甚至昏迷。因此,在學校、辦公室、會議室、教室等密閉空間中,定期檢測 CO? 濃度對于保障空氣質量至關重要。
二、二氧化碳檢測的核心原理:紅外吸收法
目前最常見、最可靠的 CO? 檢測方法是非分散紅外吸收法(NDIR, Non-Dispersive Infrared)。雖然我們這里不涉及具體設備,但其背后的基本物理原理非常值得了解:
紅外吸收特性
二氧化碳分子具有特定的振動模式,這些振動會在某些波長的紅外光照射下發生共振。特別是波長約 4.26 微米的紅外光,會被 CO? 強烈吸收。
檢測過程簡述
空氣樣本被引入檢測腔,紅外光源發射出一定強度的紅外光穿過該樣本。如果空氣中含有 CO?,部分紅外光就會被吸收。通過測量透過氣體后的光強變化,可以計算出 CO? 的濃度。
為什么選擇紅外光?
因為 CO? 對特定波段的紅外光有很強的選擇性吸收能力,而其他氣體如氮氣(N?)、氧氣(O?)對這些波段的紅外光幾乎不吸收,所以這種方法具有很高的特異性。
三、除了紅外法,還有哪些檢測方式?
雖然紅外吸收法是最主流的方法,但在一些特定場景下,也會使用其他手段來判斷 CO? 的存在或濃度水平,包括:
電化學傳感器:利用 CO? 與電解質之間的反應產生電信號變化。這類方法通常用于便攜式檢測裝置。
光學干涉法:基于 CO? 引起的折射率變化進行測量。
指示劑法(顏色反應):在實驗室或教學演示中,常用石灰水(Ca(OH)?)作為指示劑。當 CO? 通入石灰水中時,會生成碳酸鈣沉淀,使溶液變渾濁。這是一種定性或半定量的檢測方法。
四、檢測結果的單位與標準
二氧化碳濃度通常以“百萬分之一”為單位表示,記作 ppm(parts per million)。例如,400 ppm 表示每一百萬個體積單位的空氣中含有 400 個體積單位的 CO?。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(WHO)和各國空氣質量指南,一般建議:
室外空氣質量良好時,CO? 濃度約為 400–500 ppm;
室內 CO? 濃度超過 800–1000 ppm,可能表明通風不良;
當 CO? 濃度超過 2000 ppm,可能會出現明顯的不適癥狀。
五、影響 CO? 檢測準確性的因素
即使采用相同的檢測原理,實際測量過程中仍可能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:
環境溫濕度:高溫高濕可能影響光學系統或傳感器的穩定性;
空氣流動:局部 CO? 濃度分布不均可能導致讀數偏差;
其他氣體干擾:雖然 CO? 在紅外區有獨特吸收峰,但某些有機揮發物也可能輕微影響結果;
采樣時間與頻率:瞬時測量可能無法反映真實平均濃度,需多次測量或連續監測。
六、結語
二氧化碳檢測不僅是現代空氣質量監測的重要組成部分,也是保障人們身體健康、提升學習和工作效率的關鍵環節。了解其背后的科學原理,有助于我們更理性地看待檢測數據,做出合理的應對措施。